威寧鳳山寺,又稱為上帝廟,在威寧縣城,除了草海,上帝廟是一個很好的風(fēng)景點。上帝廟海拔比縣城高400米左右,位于縣城的東北角,距縣城直線距離2公里左右,森林植被很好,里面建有鳳山寺。
威寧鳳山寺,位于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鎮(zhèn)西北2.5公里之鳳山上,是威寧眾多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處。據(jù)《重建鳳山寺》碑記載,其寺始建于明代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在今草海鎮(zhèn)地置烏撒衛(wèi),隸云南都司。在此之前的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曾置烏撒路,十五年(1278年)設(shè)軍民總管府,二十一年(1284年)改為軍民宣慰司,烏撒為其所領(lǐng)八部之一。明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遣使敕諭烏蒙、烏撒諸夷酋:“朕歷覽群書,見西南諸夷自古至今莫不朝貢中國。以小事大,義所當然。朕受命天下主,十有五年,而烏蒙、烏撒、東川、芒部、建昌諸處酋長猶桀驁不朝。朕已遣征南將軍穎川侯、左副將軍永昌侯、右副將軍西平侯率大軍往征。猶恐諸酋長未諒朕意,故復(fù)遣內(nèi)臣往諭,如悔罪向義,當躬親來朝,否則,遣人入貢!痹诖筌妷壕场ⅰ岸魍⒂谩惫菹,烏撒諸蠻降明,卜實授烏撒土知府。征南將軍傅友德“遂城烏撒,得七星關(guān)以通畢節(jié),又克可渡河。于是,東川、烏蒙、芒部諸蠻震,皆望風(fēng)降附!弊源艘院,中原文化逐步深入烏撒,促成漢彝文化交融。威寧鳳山寺的建立,便是這段歷史發(fā)展的見證。
據(jù)建寺碑記稱,雖名“鳳山寺”,但供奉的卻是道教尊崇之神“北極真武”。早年鳳山寺,人稱“真武觀”,又稱“上帝廟”,由真武大殿、左右兩廂和前面下殿組成封閉式四合院。所謂“真武”,又稱“玄武”,是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。宋真宗因避圣祖趙玄朗諱,改“玄武”為“真武”。在彝族世居之地修建道觀,可見當時漢文化在威寧地區(qū)影響之深。
威寧真武觀左右兩廂毀于咸豐七年(1857年),同治六年(1867年)修復(fù),并沿中軸線增建三清殿和戲樓,于西廂后側(cè)建大觀樓、小觀樓。整個建筑群占地5000平方米。
前殿為硬山式,面闊三間約14米。山門前有一對高3米、直徑0.4米的云龍紋石華表。正殿面闊三間13.8米,進深9.7米,前有廊,明間正中設(shè)須彌座神龕,供真武大帝塑像。殿前有月臺,上置一石香爐。殿左右?guī)烤骈熑g11.5米,進深8.5米。左廂為住房,右?guī)麨檫^廳。過廳后壁辟一圓光門,可入側(cè)院登大觀樓。大觀樓與小觀樓有廊相通,登樓可眺望山麓草海。威寧草海成湖于140多年前。以后又在草海湖區(qū)修建龍王廟、斗姥閣、六洞橋、煙柳堤、川主廟、觀海樓、觀鹿臺,其中六洞橋與煙柳堤迄今猶存。民國初年,護國將領(lǐng)蔡鍔興師討袁,途經(jīng)威寧,曾在長堤檢閱護國將士。蔡鍔,字東坡,湖南邵陽人。草海一度被人稱為“東坡湖”。由于威寧鳳山寺及相關(guān)建筑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,于1985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并經(jīng)政府撥款和社會集資進行維修,風(fēng)采不減當年。
威寧鳳山寺,位于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鎮(zhèn)西北2.5公里之鳳山上,是威寧眾多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處。據(jù)《重建鳳山寺》碑記載。
據(jù)建寺碑記稱,雖名“鳳山寺”,但供奉的卻是道教尊崇之神“北極真武”。早年鳳山寺,人稱“真武觀”,又稱“上帝廟”,由真武大殿、左右兩廂和前面下殿組成封閉式四合院。所謂“真武”,又稱“玄武”,是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。宋真宗因避圣祖趙玄朗諱,改“玄武”為“真武”。在彝族世居之地修建道觀,可見當時漢文化在威寧地區(qū)影響之深。
鳳山寺規(guī)模,橫1.4丈。寺殿分前后三殿。主(中)殿高1.8丈,夾室各一,東夾室鍶尊王、尊妃像,從其坐古藤化身之舊跡,室后為內(nèi)寢;西夾室供奉釋迦牟尼、南海觀世音金身。
前殿高1.85丈,中祀尊王,旁祀崇德侯、顯佑侯、黃太蔚、陳將軍,以其有功于王。殿宇疏以庭院,繞以墻垣。垣屋翼于左右 ,有30余間,為寺僧聚納之處。廟門高1.4丈,明代舉人、永春顏廷渠題寺匾“鳳山覽勝”。門內(nèi)一巨石,山峭卓立,狀若云鬟,昔人喻為鳳髻。門外列磚為庭,曲磴層階穿數(shù)而出。
【鳳山寺異名談】
作者: 羅宣信 來源:威寧縣委黨史縣志辦
坐落于威寧縣城東北鳳山山腰的鳳山寺,屬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。以山、地名命名寺觀名稱的現(xiàn)象,在佛、道教的寺院、道觀廟宇中比比皆是。如本縣的西門觀音寺、北屯土地廟等。
建于明洪武年間,原名真武觀的鳳山寺中,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祖師,道教尊為萬法神師的真武神。在大殿后第二進院中正殿,又供奉著佛家的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等佛像。在佛、道寺院、廟宇中佛中有道,道中有佛的例子,縣內(nèi)外、省內(nèi)外也很多。如道教仙山湖北武當山,在唐朝代宗室,皇帝支持佛教,使其在武當山有較大發(fā)展。佛教在武當山建有規(guī)模宏大的“梵宮”,且在獅子峰開鑿了不少石窟佛像。此時道教卻屋倒人散,大有被佛教擠出的勢頭;而在道教興盛時,建于武當山天柱峰頂?shù)牡澜探鸬睿懸掛著“南無無量壽佛”銅匾;在云南昆明鳴鳳山,吳三桂重鑄的供奉北極真武神的道教建筑中,紫金城金殿,也懸掛著“南無無量壽佛”銅匾,道士仍奉真武神為主尊,在朝拜真武神的同時,也頌揚了“南無無量壽佛”。可見皆屬佛道共山,佛道同奉,佛道互容。
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道士住在寺院,僧人住在廟觀中,早已不是稀奇事。俗話講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”,本來是錯的,因為和尚本來不住在廟里。但從道中有佛這點講,這句話又沒有錯。再如原威寧縣城外,坐落于今良種場、縣醫(yī)院附近的三宮廟,六洞橋頭的川主廟,龍王廟等,筆者見過廟里住的都是女和尚。威寧臨近解放及解放初期,鳳山寺(或上帝廟)中住持是僧人朱和尚。改革開放后,鳳山寺初步修復(fù)后起,寺中常住管理人員都是僧人或佛教居士。
說到這里,佛中有道,道中有佛已不足為怪了。在昆明西山筇竹寺,在佛經(jīng)中顯得虛無縹緲,難尋實據(jù),一直眾說紛紜的浩大泥塑工程500羅漢中,第100號“羅漢”還竟然是中國人想象中的坐在馬鹿之上、手持鮮花的“耶穌”,基督教的上帝也供奉在寺院。據(jù)史料,最早在元代,就有西方傳教士進入云南,傳播基督教了。因而出現(xiàn)了佛教羅漢群像中也有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這一奇特現(xiàn)象。
鳳山寺除道教活動外,每年農(nóng)歷二、六、九月的三個“十九”觀音會,佛教活動興盛。從這個角度講,把原來的真武觀或上帝廟申報并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寺,也是有道理的。
鳳山寺被用作牛圈的時間,其實遠早于文革期間。1958年夏,一個星期天早上,筆者與幾個同學(xué)在早已荒廢了的上帝廟大殿,候著帶隊的“牛頭”,他在三個石頭支成的鍋莊上熱飯吃后,帶著我們幾個小工組成一組,向管牛的數(shù)點了近百頭牛,往公雞山方向放牧了一天。我和幾個同學(xué)滴水未沾,粒米未進,因是臨時相約,硬撐了一天。傍晚趕;貜R,點數(shù)交清后,每個小工領(lǐng)到5角錢。天黑后疲憊的回家,記憶深刻。當然,那時這種掙錢的機會不是每天或每個人都能碰上的,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五味雜陳,因為我們當時都還是小學(xué)生。
小時候,到“恰同學(xué)少年”,不知多少次到過鳳山、上帝廟。那時不知“鳳山”,只知上帝廟。讀初中時,始知威寧八景中的首句“鳳飲龍泉第一山”的山即鳳山,又知道有個同學(xué)的哥哥,大學(xué)中文系學(xué)生,以鳳山為筆名在報刑發(fā)表文章,足見對鳳山、家鄉(xiāng)的熱愛與懷念。也是那個年代,才懵懂知道基督教和耶穌“上帝”。也曾聯(lián)想到上帝廟中的“上帝”,他們到底是不是一個“上帝”?年長,方知此“上帝”非彼“上帝”矣。然而,對鳳山、鳳山寺,至今很多時候,仍像大家一樣習(xí)慣稱上帝廟,既指山亦指廟。從兒時起就聽說,自己也說“爬上帝廟”,“玩上帝廟”。“上帝廟”不單指廟本身,也成了鳳山的代稱了,F(xiàn)在,不單在口語,在書面語方中,稱鳳山寺、上帝廟的都有;蝤P山寺、上帝廟混用的也有。如2010年2月21日《畢節(jié)日報》中,王德聰文“威寧:熱熱鬧鬧過大年”中,“在通往上帝廟、九臺寺的路上,車輛絡(luò)繹不絕。鳳山寺小廣場日日爆滿……”自從稱鳳山、鳳山寺,特別是后者就不少了。尤以年青人居多。
鳳山寺本名真武觀,后來又為什么稱上帝廟,使上帝廟成了對鳳山、鳳山寺最大眾化的習(xí)慣稱謂呢?幾年前,讀到有關(guān)史料方知。
道教真武觀供奉的神即真武神,在道教傳說中,真武即玄武,玄武生于黃帝時,為凈樂國太子,入太和山(武當山原名)修煉,久而得道,被玉帝冊封為玄武真君,成為道教信奉的神祇。
至唐朝,唐太宗利用道教祖師老子李耳姓李的巧合,尊奉老子為唐王室的祖先,宣稱自己是神仙后裔。推崇道教,使道教成為國教,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,居三教之首。(附帶說一句,此時佛教中對觀世音菩薩的稱謂,由于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,就改稱觀音菩薩了)。唐高宗時,封老子為“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則封老子為“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”。
北宋時,為避宋太祖趙玄朗之諱,玄武改為真武。宋真宗推崇真武神,把它作為宋朝的保護神,將玄武由“將軍”升格為“真君”,封號為“靈應(yīng)真君”。
元成宗大德七年(1303年)玄武神被皇帝加封“玄天元圣任威上帝”,元朝皇帝終于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。至此以后,玄武神被奉為皇家的保護神。
至明朝,明成祖、燕王朱棣謊稱自己是玄武神的化身,為舉兵造反奪取侄兒的皇位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借口;嘉靖皇帝也是一個忠實的道教信徒,成為永樂皇帝之后最為虔誠的崇奉者。
由上所述可知,從元成宗大德七年(1303年)起,真武大帝就成了“上帝”。在威寧,僅管名稱變來變?nèi)ィ允钦嫖溆^或上帝廟里的真武神。
真武觀的稱謂變成了上帝廟,是否由于戰(zhàn)爭,如農(nóng)民起義,或天災(zāi)、人為燒毀,重建和修復(fù)后更名;或住持真武觀的道教派別變更,稱“上帝廟”較之“真武觀”更響亮、大氣,新穎、新潮?建于明朝(1368-1644)洪武年間的真武觀,供奉的真武神,當時對其用的是何封號,不得而知。而元朝皇帝加封的“玄天元圣任威上帝”,是離真武觀建觀后最近、最新、也是最高的封號。用此最新封號稱呼真武神,那么“玄天元圣任威上帝”住的廟宇,自然就該改稱“上帝廟”了。當然,這也僅是一種推測!吧系蹚R”的來歷,與元朝皇帝對真武神的封號“玄天元圣任威上帝”直接相關(guān),似乎應(yīng)是不爭的事實。元朝成宗皇帝加封此稱號是在大德七年,即1303年,距此僅過65年,也就是1368年元朝滅亡,就進入明朝了;蛟S,道教在“觀”“廟”名稱的使用上還有什么講究,就不得而知了。
再者,從鳳山腳至鳳山寺大約是中部,路左邊,在原址或附近重建的靈宮殿(原建筑已毀,原稱靈宮殿)。是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宮的神象廟宇。按常理是先有真武觀再有靈宮殿,也就是靈宮殿的建造應(yīng)是在真武觀之后。從規(guī)模上講,靈宮殿比真武觀小,應(yīng)屬真武觀建筑群的一部分。而住靈宮殿的王靈宮,只是一個“專業(yè)”的護法神,不能與真武祖師平起平坐,靈宮殿建成后,在稱謂上,將真武觀更名為上帝廟,也未可知。
真武觀名被上帝廟代之,繼而又有了《威寧縣志》所載“鳳山寺”名稱!傍P山寺”名的出現(xiàn)至少應(yīng)在《威寧縣志》寫成之前。鳳山寺有了一寺三名,且是二道一佛。這種變化是否與佛、道興衰交替有關(guān)。
據(jù)貴州省博物館工作人員有關(guān)文章所述:“貴州佛教興起于唐,傳布于宋,發(fā)展于元,繁榮于明,鼎盛于明季(末),衰落于晚清,復(fù)興于民國……”。
明王朝統(tǒng)一貴州后,貴州始成一省,貴州佛教開始進入繁榮發(fā)展時期。陜西、江西、四川等省的大批漢人移入貴州軍屯、民屯、商屯,給這些地區(qū)帶來了漢地的佛教。同時,也有一些僧人入境,貴州佛教頗有一時興盛的景象。這一時期貴州佛教的特點如下:其一,土司流官崇興佛寺。西南邊區(qū),屢有叛亂,借佛教行化安民是中央的政治考慮之一。同時貴州地方土司流官也大興佛寺,崇奉佛教。其二,配合朝廷的宗教政策,引入僧官制度,大量度化僧人。僧官制度與官學(xué)、道官制度相輔而行。明代貴州設(shè)置的僧綱司官員,與士大夫一樣享有官僚的品位,對佛教僧團發(fā)展是一種刺激。其三,密教僧人也流入境內(nèi)!
明末天下擾亂而貴州粗安,南明永歷帝駐蹕貴州,貴州遂成為南明永歷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。中原西蜀之禪師紛紛入黔,特別是臨濟禪宗天童圓悟一系的子孫更是人多勢眾,人才濟濟。他們在黔中創(chuàng)建禪寺,培養(yǎng)弟子,弘教開宗;貴州禪宗佛教盛極一時,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縣直至窮鄉(xiāng)僻壤,佛教典籍文化燦爛輝煌,明季貴州佛教之鼎盛,在貴州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。
另外,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清初,從中原及各地遷入貴州的明朝遺民,因不滿滿清異族統(tǒng)治,如須削發(fā)留辨等,遷入各地及偏遠山區(qū)隱居。他們中的一些人,也大力興建寺院、廟觀,以為精神寄托之所在,一些人也出家而進入廟觀、寺院。由此也可說明,為什么在當時邊遠的威寧縣城及城郊,競有那么多的寺廟、道觀。解放前,每到佛、道盛會,本縣城鄉(xiāng)民眾,周邊鄰縣信眾香客也紛紛趕來參加,崇道拜佛。
是否由于上述佛教興盛時期,佛教僧團經(jīng)過協(xié)商在真武觀或上帝廟內(nèi)又塑了佛教的觀音菩薩等佛像,在稱謂上既稱上帝廟又叫鳳山寺,或是佛、道以已方供奉的主尊而各持所稱;蛎鞒䦟幧俑嗷蚴峭䦟幹莞姓L官等崇信或偏愛佛教而排斥道教,致之更名,也未可知。也許,是否因上帝廟稱謂流傳時間太長,而鳳山寺名稱又多局限于佛教界人士、信眾和文人雅士等階層。加之普通信眾,不管佛道,是菩薩便磕頭,見神就拜,進了寺廟,無論佛道,而鳳山寺名稱終不敵長時間廣泛稱呼的上帝廟,故上帝廟稱謂便一直流傳下來,為大眾所接受并不斷傳播,而形成只知上帝廟而不知鳳山寺的狀況。無處可查,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(jù),只能如此猜測。鳳山寺一寺三稱出現(xiàn)的順序,是真武觀—上帝廟—鳳山寺,還是真武觀—鳳山寺—上帝廟,也無法說清。
也許,隨著時光的流逝和一代代人的故去,加之“龍鳳山森林公園”等名稱的出現(xiàn),“上帝廟”的稱謂會逐漸減少和淡化,而最終被鳳山、鳳山寺所替代,使“上帝廟”稱謂如同真武觀一樣,成為歷史,也是可能的。
本文主要依據(jù)資料:
1、《文史參考》佳音文“武當:道教仙山的千年史”
2、《貴州都市報》2011年4月9日C2版,“達摩銅像·貴州佛教的‘見證者’”
【威寧鳳山寺與蔡標傳奇】
文、楊富華 (2014-06-25)
威寧自治縣城東北角一公里之外有座高山,蒼松翠柏掩映,古木參天。相傳,在飛越萬水千山來草海過冬的雁陣鶴群中夾雜著一只美麗的鳳凰,它閃動雙翅,盤旋于碧波蕩漾的草海上空,在藍天白云間翱翔,而后棲息在離城最近的這座山上,人們便稱此山為“鳳山”,鳳山寺就依山而建于山麓之中。
鳳山寺乃明代古剎,坐北向南,由正殿、左右配殿、前殿組成,均為硬山頂結(jié)構(gòu),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。前殿面闊三間,進深兩間,兩扇大門各刻一尊護法神像,前置一對浮雕云龍華表。華表高3米,直徑40厘米,跤龍蜿蜒,形態(tài)逼真。正殿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殿中設(shè)須彌座神龕,供奉北極真武大帝,早年名“真武觀”,咸豐年間改為“鳳山寺”。這里是游人閑情逸興之所,登樓憑欄,遠可眺煙波浩海,近可目俯 孤舟城廊。樓上楹聯(lián)集萃,多為官吏文人游山玩海感懷之作。其中有云南瀚林陳小甫題聯(lián):“俯仰天人大懷抱,詠吟山水古風(fēng)流。”
在鳳山寺大觀樓前有一“靈潭”,5米見方,深1余米,均料石鑲砌,進水處嵌一石雕龍紋,造形粗獷,潭沿上方,有石碑一坊,上鐫“靈潭”二字,為州官鄧良成書。潺潺細流,由龍口吐入潭內(nèi),終年不竭。
鳳山出龍泉,彰顯出威寧人杰地靈的地緣優(yōu)勢。清朝道光年間,鳳山腳下姓蔡的農(nóng)民家庭誕生了一個小男孩,自從呱呱墜地,其聲洪亮,不同凡響,其父為他取名“標”。
蔡標字錦堂,出生年月不詳。據(jù)推測,大約生于道光十七年(1837年)歿于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享年69歲,志書稱其“年屆古稀”。
蔡標家貧,生活環(huán)境艱苦,體力勞作繁多,讀書時間較少,從小養(yǎng)成曠達不羈的習(xí)慣,16歲那一年,因親手殺死一個墮落的成年男子,而后逃離家鄉(xiāng),浪跡天涯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蔡標投奔滇軍,在云南布政使岑毓英部下先任練目,歷經(jīng)多次戰(zhàn)斗擢升把總、管帶、游擊、提督,率部平宜良,克路南,征越南,鎮(zhèn)守祖國的寶島臺灣,為黔人增光添彩。
據(jù)古書介紹,蔡標算個頑皮少年,但他知錯必改,可謂迷途知返,成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名將,民間流傳著關(guān)于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。
深山尋寶 尿溺龍神
蔡標性格機警,對浩瀚的太空充滿無限美妙的遐想。相傳有一天夜晚,蔡標坐在門前觀天象,發(fā)現(xiàn)鳳山寺高山頂端有一顆明若星辰的物體在閃爍,第二天傍晚,邀約四五個同學(xué)打著燈籠、火把到鳳山去尋寶。鳳山寺的道人聽說山中有寶,心情十分激動,有幾個年輕道人也參與尋寶行動。可是,這幫尋寶人在山里轉(zhuǎn)了半夜卻一無所獲,大家都非常掃興。這時有人對蔡標提供的信息產(chǎn)生質(zhì)疑。蔡標理直氣壯地說:“我提供的信息不會錯,我們是來尋找發(fā)光物體,大家打著燈籠火把,照得滿山透明透亮,發(fā)光物體的光亮豈不是被我們的火光湮沒了嗎?”果然,大家都把燈火滅了,靜靜地坐在山中等待,不到一炷香時間,鳳山寺背后山頂上一顆明亮的物體發(fā)出耀眼的光芒,蔡標眼疾手快,一把抓住了“寶貝”,原來是一只像豬兒蟲那么大小的透明物體,捏在手中軟綿綿的,說它是肉又不像肉,說它是泥也不像泥,后來有人把它切成片,仍然片片發(fā)光,這個物體成了威寧縣城家喻戶曉的奇聞?wù)勝Y,時至今日,蔡標和一群少年發(fā)現(xiàn)的這個發(fā)光物體究竟是什么東西,仍然成為一個千古之謎。
蔡標帶著一群少年在鳳山尋寶累了一夜,受了風(fēng)寒,第二天病倒了。他的母親認為蔡標在鳳山寺驚擾了龍神,買來香燭冥錢,又宰一只雄雞祀供,托龍神保佑他早日康復(fù)。三日后,蔡標病愈,來到鳳山寺,爬上正殿樓口,拉一泡尿,從真武大帝的頭上一直淋到腳下,蔡標邊拉尿邊罵:“我與你無怨無仇,你為何害我?今日讓你嘗點尿水才知好歹。”
在封建社會,這是一種極大的叛逆行為,或者說是一種惡作劇?墒遣虡藚s安然無恙,沒有遭到神靈的懲罰和報應(yīng),長大了還出人頭地的飛黃騰達了。
為父報仇 避難他鄉(xiāng)
蔡標的父親(其名不詳,因排行最小,人稱蔡老幺)在威寧鳳山下務(wù)農(nóng),因人多地少,入不敷出,看到別人在草海捕魚收獲的成果豐厚,趁著農(nóng)閑時制作漁網(wǎng)漁具到草海去捕魚,并且認識一個名叫游老李的捕魚人,倆人互相幫助,成為莫逆之交。
草海是中國三大淡水湖之一,形成的年代不算久長。清朝道光二十七年(1847)因山洪暴發(fā),將原來平坦的田疇淹沒成海。最初的那些年代,水勢不大,加之山巒起伏,南面和西面有一道山梁子擋住了水流而形成南海和西海。而后幾年時間水勢大漲,將南海和西海淹成一片,而取名“草!。
草海形成之后,逐漸改善了威寧城的自然環(huán)境。草海周圍水草茂盛,莊稼禾苗長勢喜人。尤其是海里的魚蝦水族不斷地繁衍茲生,給威寧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口福。威寧城中有些無職無業(yè)的百姓制作了漁船漁網(wǎng)到草海捕魚撈蝦。
游老李家境貧寒,夫妻二人帶著三個小孩在草海邊搭個窩棚勉強度日。他把每天捕得的魚蝦貝類拿到威寧城里去販賣,賺得幾吊小錢維持家用,生活過得十分拮據(jù)。有一天,游老李的妻子在草海邊拾糞,忽然看到一個癩蛤。ū镜厝私邪]圪寶)其大如斗,便擲土塊砸其身,遂吐出紅珠一顆,如花紅大小,硬如鉆石,夜間能發(fā)光,游妻拾珠而歸。在游老李的窩棚里,蔡父首次見到如此罕見的奇珠異寶,建議游老李妥善保存,不要對外人傳言,以免節(jié)外生枝。
游老李是耿直人,認為蔡父之言有理,將此珠藏于小木箱內(nèi),并再三叮囑妻子要守口如瓶。數(shù)日之后,此珠不翼而飛,游老李誤認為蔡父偷竊此珠,遂向親友訴說。
游老李之妻姓安,稱安氏。安氏有個弟弟大名不詳,小名馬仔。安馬仔性格怪異,放蕩不羈,而且游手好閑,不務(wù)正業(yè)。因人長得高大,在威寧城一般的人都不敢惹他,他邀約一幫難兄難弟將蔡父繩捆索綁在威寧城游街示眾。
蔡父為人憨厚誠實,從沒干過偷雞摸狗之事,突然遭此不白之冤,一時想不通,晚上解了一根拴牛的繩子,準備懸梁自盡。蔡標此時已經(jīng)16歲了,白天看到父親被人押解游街示眾,心如刀割,難堪之極。但他堅信自己的父親不是梁上君子,盜珠的罪名肯定是受人誣陷。晚上他睡不著覺,偶然間聽到房梁有輕微的響動聲,立即穿好衣服,拿棵葵花桿點燃作照明,看到父親已經(jīng)懸梁上吊。蔡標持刀將繩頭割斷,救了父親。
蔡父上吊時間不長,被解救了反而埋怨兒子不讓他痛痛快快的赴黃泉,天明之后又要遭受游街示眾之苦。
蔡標雖然年輕,但他膽大心細,要把其中的是非曲直弄個水落石出。于是問道:“爹,你給兒子說句掏心窩的話,游家的寶珠你偷沒偷?”
蔡父兩行老淚潸然而下:“兒子,為父若有偷盜行為,天打雷劈,死無葬身之地。爹是受了冤枉!”
蔡標咬緊鋼牙,眼里噴出一腔怒火,說道:“爹,既然你沒有偷他人的寶珠,我一定替你老人家討回公道。我看游老李和他妻子都是守本分的老實人,壞就壞在他那個舅子安馬仔,我饒不了他。”說罷,拿著一把砍柴刀往外走。
蔡父將蔡標抱住,聲淚俱下地說:“兒子,為父遭受不白之冤已經(jīng)無地自容了,更不希望連累我的兒子,況且,你小小年紀,講道理講不贏安馬仔,講打架更不是他的對手,即便你殺了他,殺人償命這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大事,我不想讓你去冒這個險!
蔡標在家蒙頭大睡了一天,傍晚,趁父母不注意悄悄地溜出家門,來到“望海樓”。這個地方是威寧城中集吃喝玩樂于一爐的場所,看到安馬仔拿著那顆閃閃發(fā)光的寶珠與望海樓的老板兌銀子。
蔡標躲在包間門外看得真真切切,他怒火中燒,手中的鋼刀已經(jīng)捏出汗水,恨不得一步躍上去捅那安馬仔幾刀,但他不敢輕舉妄動。蔡標人雖年輕,但腦子靈活,他懂得要制服一個牛高馬大的漢子必須具備宰牛人的功夫。宰牛人若不用繩索將牛放倒是宰不死牛的,所以,他在安馬仔回程的路上安了一根“拌馬繩”。
安馬仔用偷來的寶珠兌了一百兩銀子,心里樂滋滋的,準備到青樓去逍遙一夜。他邊走邊盤算著,突然之間,他的腳桿好似被繩子拌住了,一個踉蹌?chuàng)涞乖诘,懷中抱的銀子撒得遍地皆是。安馬仔在地下掙扎著尋找拋撒的銀子,沒提防,一把鋼刀已捅進了他的肚子。
蔡標殺死安馬仔后連夜逃出威寧城,沿著古驛道一陣小跑,忙人不擇路,急急匆匆地走了一夜,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來到興義州冊亨城。最初的那段時間在街上幫人打點小工維持生活,人們看他腳勤手快,干事伶俐,都愿意雇他。過了一兩年,在冊亨有個姓王的讀書人看蔡標年輕勤奮,腦子靈活,觀其相,而后必有大成之舉,遂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,蔡標當了王姓家的上門女婿,總算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。
蔡標殺死安馬仔的血案轟動了整個威寧城,官府出文緝拿,衙役多次上門騷擾,蔡標家中值錢的東西都被衙役搜刮殆盡。蔡標的哥哥蔡廷楷被迫離家出走,蔡標的母親看到兩個兒子都走了,家徒四壁,心急火燎,一命嗚呼了。唯獨剩下蔡父,苦守著這個支離破碎的家,艱難度日。
投奔滇軍 戰(zhàn)功卓著
蔡標在冊亨幫人打工歷時四年之久,雖然得王家的厚愛成家娶妻,但仍然過著隱姓埋名寄人籬下的生活。一日,蔡標之父突然闖進他的家門。父子倆離散多年抱在一起,淚如雨下。蔡標見到年高老邁的父親不禁想起死去的母親和離家出走的哥哥,當初一時沖動殺死了安馬仔導(dǎo)致一個好好的家庭分崩離析,只怪自己的草率行動害了他們。
這時他已二十一歲,正值滇中大亂,朝廷派云南布政史岑毓英在川滇黔三省征集兵勇,蔡標決定從戎報國。他說:“大丈夫不為國家效力,東躲西藏算什么男人。況且,這地方也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所,既然父親找得到的地方,官府衙門遲早是要找來的。此時正是求取功名的大好時機,倒不如參加滇軍,甩開膀子大干一場!
蔡標把平時積攢的幾吊小錢拿出來,邀約八九個年輕人喝了一頓酒,投奔到岑毓英的部下。按照當時的規(guī)矩,能號召十個人的領(lǐng)頭人就可當十夫長,蔡標剛到部隊便成了基層組織的練目。戰(zhàn)亂時期,蔡標的隊伍還沒經(jīng)過正規(guī)訓(xùn)練就被拉上前線。蔡標作戰(zhàn)勇敢,膽大心細,在戰(zhàn)場上常向上峰獻計獻策,頗得上峰栽培。同治二年,被提拔為把總。同治五年,擢升為游擊。翌年,又署鎮(zhèn)雄參將。光緒二年,蔡標隨岑毓英入黔作戰(zhàn)功勛卓著,署開化總鎮(zhèn)。
明天啟四年(1624年)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臺灣。明末,鄭成功率部驅(qū)逐侵略者,收復(fù)臺灣。清朝康熙年間置臺灣府,屬福建省管轄。光緒十二年(1887年)改為行政省。蔡標率部鎮(zhèn)守臺北,重新整肅軍紀,加強軍事布防,為抵御外侮立下汗馬功勞。
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英、美、德、法、俄、日、意、奧組成八國聯(lián)軍侵華,6月17日攻占大沽炮臺,7月14日攻陷天津,8月14日攻陷北京,掠奪中國財物,殘殺中國人民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親貴大臣在兵荒馬亂中倉皇逃走,蔡標率滇軍奔赴太原護駕到達西安。光緒皇帝拍著他的肩膀說:“老將軍辛苦了!”
勤奮筆耕 梅花綻放
蔡標少年時代讀書不多,歲月蹉跎,補了總鎮(zhèn)之后,深感“喝”的墨水太少,筆力過于粗淺,處理政務(wù)力不從心。所以下決心奮力拼搏,每日晨起,必先練字習(xí)書,晚間挑燈夜讀。蔡標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,而無一處受傷。他把自己在戰(zhàn)場上奮勇殺敵的實踐經(jīng)驗以及武器裝備、戰(zhàn)爭后勤等編寫成《地營圖說》一書,為后人研究古代戰(zhàn)爭提供詳實的歷史資料。此書現(xiàn)已刊行。
蔡標喜歡書法,每日習(xí)書一帖,從不間斷。他喜歡王羲之的行書體,有時臨摹一帖連下十余紙,不厭其煩,耐心細膩,終有所成。蔡標還喜歡繪畫,尤其愛畫梅花。但他畫的梅花其形粗獷有余而精細不足。后來他翻閱了許多有關(guān)資料,又找了名家指點,并在筆法上大下功夫,終于畫出一幅筆力奔放,技藝超常的梅花作品!恫体\堂石刻》有梅花一株,行書一幅,均為蔡標親筆力作,被后人用石頭鐫刻保存至今,成為威寧不可多得的古跡珍品。
【位置地圖】